谁都没想到村淘的历练 让她把农产品做到几百万

“这个菠萝怎么卖的?”

“这个菠萝不卖,免费送了”

我正采访着这位老板,一位顾客突然打断。车艳玲,额头上冒着汗,声音近乎嘶哑了,但面对采访,还是心里止不住透露着甜蜜的微笑。

微信图片_20190808170422

每天忙碌着,甚至天气最热的时候,好多老用户去榆林店里,买空调,都没有时间一一答复,最搞笑的是,有段时间,自己还有几台空调,货在哪个地方,她都忙得没时间管了。这就是车艳玲,一个敢冲,敢闯,自己认定的事情,可以拼命干下去的一个女子。

三年前,一个很偶然的机会,听说了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,那个时候,车艳玲也是到处折腾不知道干点啥,正好感觉模式不错,就试试呗。

结果,进来就感觉有点后悔了,因为阿里巴巴对于人才的培养太苛刻了。一开始就是出去发单页,组织地推活动。以前从来没有做过,看着熟悉的人,根本张不开嘴,更别说一家一家去转了。站在大街上,也感觉很迷茫,不知道,这是要干啥。时不时,公司还要召集人员,一起开会,甚至,有时候都睡了,还得爬起来,参加视频培训,电话会议,讲讲最近做的事情,方法是什么,动作是什么,有什么收获,有什么不足,下一步的安排是什么,还要跟着公司学怎么发朋友圈,怎么做微信群运营,怎样做好服务,还有好多好多公司的营销工具、流程等等。

总之,和当初想象的互联网模式,坐在那里,拿着手机,电脑,和用户聊个天,就能把钱赚了,完全不一样。

人总是有弹性和可塑性的,到后来,适应一段时间,居然也习惯了,见怪不怪了,再说做活动时,居然自己呼呼地,就出去跑了,晚上拉电话会议,也觉得正常,在朋友、家人的眼里,感觉车艳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。

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拉练,车艳玲发现自己做事情,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了,而是可以有方案,有步骤,有方法,一步步去落地,干到什么程度,有什么样的结果,心里都会有数了。

回顾这些往事,车艳玲,不紧不慢的说:“感觉就跟咱今天吃了一个馒头一样平常,也许很多人不理解,但身在其中的人,都可以感受到,自己一点点的变化,刚开始难受,后来感觉好正常啊。”

因为,今天的车艳玲,依然忙碌着,每天选品,写文案,发朋友圈,运营用户,集单,发货,打电话,依然,延续着当年农村淘宝培养她的方法。感觉这已经和每天要吃馒头一样,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生活习惯一样。

微信图片_20190808170418

这两年,每日忙碌着,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用户,察觉到消费升级的趋势,车艳玲开始瞄准了生鲜的生意,把周围的优质农产品,比如石村的蜜薯、肉夹馍饼,土豆、西瓜、桃子、梨、海鲜等,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,直接推送给周围的用户,先拿订单,在直接采摘发货,没有中间商,价格便宜。先拿订单,再采摘,食材新鲜,用户非常满意。

这样的农产品上行,一年也就四百多万规模,和好多平台或者企业相比,可能微不足道,但农村淘宝培养的这些人才,车艳玲只是其中一个而已,他们已经遍布于全国的各个村庄,成为农村电商的坚实人才基础。